当前位置:首页
> 城市民族工作之窗 > 三进活动 > 进学校
校园盛开民族团结花
来源:慈溪市民宗局  |  日期: 2015- 06- 16 15:53   字体:[ ]  |  【返回】

    慈溪市坎墩街道宏展学校是一所流动人口子女学校。自2008年3月以来,学校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并于2011年8月,被宁波市人民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今年2月,学校又被列为宁波市民族团结教育示范点。为此,学校继续做好相关的民族团结教育。 

 

    一、营造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  

良好的环境氛围是无声的教育。利用学校的围墙布置了一道“民族文化墙”,上面有“各民族人民大团结”的主题画和校内学生所属主要民族的介绍,如苗族、布依族、壮族、水族等。一年级的老师在开学初会带着孩子们认读“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标语和自己所属民族的代表画。每当有客人来校,带领参观的孩子们也会把这一民族文化墙介绍给大家。  

    在教室布置的时候,一些板报、园地、专栏的名称等各班也把它布置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称呼,如“苗圃”、“黎园”等,还每班选择了一个少数民族作为自己班的民族特色,并归纳出其民族精神,作为班级的精神加以学习。另外,在学校宣传栏,也每期展出学生制作的各类民族作品,使学校形成浓浓的民族氛围。  

    自上学期开始,学校又在教学楼东楼梯开辟了一条民族文化长廊,布置了相关的民族主题介绍,如民族服饰、民族建筑、民族美食等,每学期更换一个主题,使学生在平时就能了解相关的民族知识。  

    同时,为更加突出多民族文化教育的特色,学校每学期安排关于多民族文化的国旗下讲话内容;在班级中每学期开设一次“民族风采”主题活动,通过学生自主形式宣传民族知识、开展多民族文化教育;红领巾广播站要每周进行一项多民族文化方面的介绍;宣传窗定期展示多民族文化的内容;班级黑板报每学期出一期民族知识的专刊。另外,学校还征订了一些宣传民族文化知识的健康书刊杂志,如《民族》、《中国民族》、《民族画报》等,深受老师和孩子们的喜爱;特别是《民族画报》,它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各民族各地区的灿烂文化和和谐新风,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各民族的繁荣与团结。学校还积极推广民族歌曲,《爱我中华》这首歌已成为在校学生逢会必唱的歌曲。这些措施的落实,推进了校园民族氛围的形成,使孩子们在耳闻目染中受到民族文化的感染,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二、开展多民族文化的教育教学活动  

    新课程标准强调传统课程资源以外的资源开发,学校充分根据流动人口子女的特点,充分挖掘多民族文化资源,不断完善多民族文化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开展以校本教材为主、学科加以渗透、综合实践并行的多民族文化教育教学活动。  

    1、利用校本教材进行教学。为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民族文化的教育,学校编印了一本校本教材《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此校本教材引起了市民族工作部门的兴趣与重视,在此校本教材的基础上,由市民族宗教局牵头,联合慈溪市教育局、慈溪市民族联和宏展学校编印慈溪市民族文化教育读本《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向全市小学生发放。我校也利用这一本校本教材,重点对五六年级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三四年级进行选用。  

    2、挖掘学科资源加以渗透。在使用校本教材对学生进行系统教学的同时,我校还加强多民族文化教育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使多民族文化教育适应时代要求。老师们努力挖掘蕴含其中的多民族文化的内容,特别是加强与品德、音乐、美术等课程中蕴含的教育内容。同时在指导学生进行多民族文化探究活动时,还及时搜集、积累、整理教学中的资料、经验,形成教师备课与教学、学生学习的资源包,以利于今后更好地开展多民族文化教育。  

    3、开展实践活动学习民族文化。要真正使教育深入人心,必须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感受快乐。因此在实施多民族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我校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如“民族文化艺术节”、“民族风情游园活动”、“过民族传统节日”、“民族文化美食节”、“民族服饰制作展示活动”。除此之外,学校还利用节假日让学生收集民族物品进行展示,收集民族英雄故事进行演讲比赛,使学生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体会各民族丰富的文化和艺术,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促进民族团结。  

    4、学习民族技能传承民族文化。我校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加强社团活动。如葫芦丝、笛子等民族乐器社团;舞蹈社团、刺绣社团等等。每当节日来临或有重大庆典活动的时候,这些社团的孩子们纷纷拿出自己的本领表演给大家看。而在平时,孩子们最爱的就是跳竹竿舞,“噼噼啪、噼噼啪”,欢快而富有节奏的音乐更是激起了孩子们的参与热情,经常一个个跳得满头大汗;另外,像抖空竹、踢毽球等等都是孩子们最爱玩的体育活动。学校也希望孩子们在愉快地学习中传承民族技能。

   

    三、家校社联系共同实施多民族文化教育  

    1、“大手拉小手”。学校充分利用部分家长本身属于少数民族或来自少数民族地区这一资源,让家长成为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的传授者。如在家长开放日的时候,邀请家长作为助教介绍各自的民族文化;在“民族文化展示周”的时候,邀请能歌善舞的家长进行民族歌舞或器乐的表演;在民族节日到来的时候,邀请会制作民族特色食品的家长指导学生制作民族食品等。在家长的带动下,学生对民族的文化也越来越感兴趣,参与活动的热情也越来越高。   

    2、“小手牵大手”。在组织民族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学校不仅请家长成为我们的助教,更多的则是让其他的家长也能加深对多民族文化教育的理解,感受各民族文化的魅力,形成“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共识。   

    3、民族活动进社区。在学校开展民族活动的同时,我校也积极把民族文化搬进社区,使社区居民也了解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和谐。如我们开展民族舞蹈下乡慰问演出等。   今后,我校将进一步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使民族团结之花在校园开得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