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城市民族工作之窗 > 少数民族风采
林太华--北仑区白峰镇下阳村养殖户
来源:北仑区民宗局  |  日期: 2015- 06- 19 13:36   字体:[ ]  |  【返回】

林太华是一位从四川重庆石柱县婚嫁到北仑白峰下阳村的土家族妇女,虽然丈夫和公婆都是残疾人,但她从未嫌弃,依靠自己勤俭持家、吃苦耐劳的性格,逐步摆脱一穷二白的生活困境,成为村里闻名的致富能手,亦是外来少数民族妇女中的榜样。

1995年,林太华跟随老乡一起来到宁波打工,在梅山乡务工时经人介绍嫁到了白峰镇下阳村。丈夫是个地道的农民,家境贫寒,婚后生活面临极大的考验。全家人就住在几间破旧的房屋里,家庭经济主要来源也是靠她到邻村的小厂打工赚取,当时按她的话说就是一穷二白。

2005年,家庭、工作的过度操劳,林太华终于病倒了,

医药费花去了家里多年来仅有的一点积蓄,生活陷入极度困难,让一向乐观坚强的她,第一次对自己的未来产生了迷茫和困顿。虽然当时区镇两级政府及时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但家庭的负担,日常医药费的开支还是把她压得喘不过气来。在身体好一点的时候,她坚持回去上班,结果晕倒在了工厂里。医生嘱咐她不能干重活,回家好好休养。林太华不能工作后,家里的经济更是雪上加霜。在休养的几年里,林太华除了照顾好的家里的丈夫、孩子,更多的是在考虑怎样才能改变现状、脱贫致富。

2008年,林太华身体有了好转,经过调查,她发现养鸡是不错的致富方法,同时发现了别村有一块茶厂地很适合养鸡,于是她就和村委会商议把那块地租下来开办养鸡场。在村委会的积极协调下,场地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林太华也从亲戚朋友那里借了一部分资金,搭了几间鸡舍,购进了500只肉鸡。因为是第一次养家禽,林太华没有经验,500只鸡在一场大病中损失了一大半,眼看着第一次创业的付出即将化为灰烬,心急如焚的她不知如何是好。得知消息的镇有关领导亲自带领农技人员赶到养殖场进行技术指导,帮她联系上级部门,申请相关补助资金,帮助她度过难关。首次养殖失败并未让林太华放弃养鸡致富的念头。第二年她又重新购进了一批肉鸡,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她懂得了科学养鸡的步骤,一边做好配料、防疫、清理、消毒等工作,每天晚上还要抓紧时间看书,就这样边学边实践,渐渐摸出了门道,600多只鸡在她的精心饲养下,长势喜人。可是到年底出售的时候,新的难题又来了,原来林太华除了在本地菜场出售外没有其他销售渠道,眼看大家年货已经采购的差不多了,可是自家的几百只鸡却迟迟无法卖掉。她只能发动亲戚朋友帮忙,自己硬着头皮去附近单位一家家上门推销,但销路还是没起色。白峰镇得知她的难处后,主动帮助她打开销售局面,那年除去成本,净收入达2万余元。按林太华的话说,政府是她最大的恩人。林太华在打开销路的同时,在养殖方式上不断向市场需求靠拢,得知市民对生态养殖的家禽较为青睐,她就将自己的鸡进行生态放养,对前去买鸡的客户进行宣传推广,提升鸡的销售价值。目前,她的生态放养鸡受到各单位的欢迎,销路上再也不必发愁了。

在发展养鸡的同时,2011年随着花木市场的走俏,林太华又将目标转向了花木市场。她将外出村民荒废的6亩地以每年800元每亩的租金承包下来。通过向花木种植大户取经,种植了毛鹃﹑茶梅等热销的花木。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对于初涉花木种植的林太华而言,6亩的花木光如何施农药就让她犯了愁。于是她通过给人家打短工,“偷师”如何施肥﹑插苗等技术,往往一天下来筋疲力尽,但是晚上她在休息前还是将这些经验进行认真的记录。一年的辛勤付出和坚持换来了可喜的收入,当年花木就卖了6万多。花木价格的一路涨高让本地地租也水涨船高,2012年林太华通过老乡介绍,在象山租了20亩的地,为方便管理,全部种植了珊瑚树,在她和丈夫的精心打理下,今年珊瑚就能出售,预计收入能有十来万。

生活的奔波和操劳让她看上去比同龄人苍老许多。但当她谈到逐步走上规模的养殖场﹑花木种植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时,脸上洋溢的笑容让我们感受到那么的满足和幸福。正如她所说,身在外乡一穷二白并不可怕,辛勤的付出终将换来甜蜜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