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城市民族工作之窗 > 少数民族风采
覃淑琴--宁海县胡陈乡车家村杨梅种植户
来源:宁海县民宗局  |  日期: 2015- 06- 19 13:56   字体:[ ]  |  【返回】

在胡陈乡西北面有一个青山绿水,空汽清新的车家村,村里有一个少数民族的杨梅基地,这就是覃淑琴的杨梅基地。80年代末,21岁的布依族姑娘覃淑琴从贵州省三都县婚嫁到胡陈乡车家村。夫家家境比较清贫,生活艰苦,覃淑琴这个从大山里走出的少数民族妇女不满足贫困现状,决定与丈夫一道改变落后面貌。

胡陈乡拥有大面积的低山缓坡,是宁海县小水果的主要产出地。覃淑琴的丈夫在果树的栽培管理上也有一定的经验水平。因此,夫妇二人决定因地制宜,种植杨梅。杨梅虽然有“果中玛瑙”之美誉,但是普通品种往往上市集中,储存不易,收益很难保证。为了保证开发杨梅产业成功,夫妻俩在选择品种上,决定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路子,引进东魁杨梅、炭梅等优良品种。比如一般杨梅采摘的旺季大约在6月底~7月初,而东魅杨梅成熟期正是在其它杨梅采摘完之后,恰好可以错峰上市。同时,东魁杨梅色泽鲜润,口感良好,营养丰富,个头大,保质期长,每公斤批发价在30元以上,零售价每公斤超过40元,种植东魁杨梅后收入比其它杨梅高得多,经济效益极为可观。

2002年开始,覃淑琴夫妇与10多个雇工一起起早摸黑,开发自留山和村集体无人管理的荒山。整整忙了几个月,总算把荒山整理好,由于荒山上还有不少野生杨梅树,通过野生品种嫁接,缩短了品种改良的时间,又节约了成本。但是,致富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她发展的杨梅基地,多次遭受百年不遇的“海葵”台风,大批处于产出高峰期的杨梅被台风刮倒,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可是覃淑琴并没有灰心,抓住栽培期,及时补种了几百棵小树苗。

    现在,夫妻二人通过多年的辛苦耕耘,她的杨梅树也是由当初10亩扩大到30亩,30亩扩大到50亩,一直发展到现在的80多亩,将来有机会能将基地扩大到100亩。在发展杨梅的同时,二人还种植其它经济作物,种植有油桃15亩,土豆10亩。面对这么好的发展机遇,夫妻二人劲头十足,她们还计划尝试开发“杨梅观光园”,让游客自己采摘,不仅节省了人力成本,还可收到一定可观的经济效益。覃淑琴扩大发展杨梅产业,每年可收入5-6万元。

覃淑琴自己走上致富道路,不忘周边人,还带动周边的农户致富,农户们来咨询种植杨梅的经验和技术时,她都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其他种植户,特别是那些没经验的种植户,她手把手传授嫁接的技术要点和难点。覃淑琴凭着自己在实践中积累种植杨梅管理的经验,她热心免费当大家的技术参谋。

尊老爱幼,团结群众,她是村里的群众楷模。覃淑琴不但家庭关系处理的相当和谐,而且也是胡陈车家村有名的外来孝心媳妇。村委会组织义务劳动、打扫卫生,大事、小事她都主动帮忙,她总是乐此不疲。

这样一个平凡而普通的女性,凭着自己的执着和勤劳,带领周边农户走科技种植的致富之路,她的明天一定将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