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宁波市鄞州区和丰社区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系全省唯一社区类型、全市唯一模范集体。之后,鄞州区“天宫庄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学游项目”获评国家级旅游促“三交”试点项目,为全省唯一入选项目。近年来,面对各民族人口分布大流动、大融居的新趋势,鄞州区委统战部立足自身实际、发挥禀赋优势,聚焦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五个维度,构建共居“聚邻圈”、共美“润邻圈”、共富“帮邻圈”、共治“睦邻圈”,让“他乡客”变为“吾乡人”,同心谱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城区实践新篇。
一、打造共居“聚邻圈”,空间共聚让各族群众“相遇并相识”。一是抓牢传统社区主阵地。通过相邻而居、交错共居的嵌入式引导,依托潘火街道、中河街道等4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串联湾底村幸福奋斗馆、和丰工人运动纪念馆等阵地群,建成主题公园、石榴红家园等阵地40余个,实现多民族社区单一物理空间向多维公共领域转变。二是用好“立体社区”新载体。发挥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优势,创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进楼宇”,在和邦大厦建立中河街道石榴红家园,服务楼宇2800余名各族职工,全力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浓厚氛围。三是推进流动空间微更新。开展“之江同心·石榴红”千屏点亮计划,在地铁公交、商圈、园区等人流量较大的公共场所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元素,将“空间互嵌”的理念向城市更新、交通出行、消费购物、休闲娱乐等全领域多环节辐射,如在城市拆迁围挡加入“铸牢”宣传标语、在地铁站“嵌入式”设立“石榴红”志愿服务点等,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渗透到城市的每个角落。
二、打造共美“润邻圈”,文化共享让各族群众“相识并相知”。一是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宣传教育。结合音乐、快板、说唱等“Z世代”新潮元素,打造“鄞聚石榴红”宣讲团教育矩阵,推出“中华文化符号共学共读”“道中华学堂”等载体,年均开展“五史”宣教实践活动60余场,辐射各族群众20余万人次,推动各美其美的各民族文化向美美与共的中华文化汇聚。二是创新涉民族宣传路径。结合国家民委“道中华”文宣品牌,深度挖掘宁波鄞州本土文化符号,推出“羽人竞渡”“榴兔兔”“陈美善”等主题IP,举办戏曲进高校、龙舟竞渡、节气课堂等活动,用潮流且更具网感的方式,推动党的民族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三是链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资源。与浙江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浙江万里学院,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市区联动、校地共建“青榴·宁诺驿站”,面向中外合作办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三、打造共富“助邻圈”,经济共融让各族群众“相知并相助”。一是东西部协作推进各族青年引进来、留下来。创新打造全国首个消费帮扶综合体“山丘市集”,探索推出木里牌消防员、盐源干海中学鄞州班等帮扶品牌,与四川、贵州等12省45地签订省外劳务协作基地,年均吸引1.2万各族群众、4.2万各族高校毕业生到鄞州就业创业。二是项目化活动推动鄞州实践走出去、助共富。鼓励辖区微萌种业、中哲集团等优质民营企业赴民族地区投资兴业、稳岗就业,提高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推出鄞州木里之夜、盐源苹果节等“旅游促三交”载体,承办全国“和美乡村”文化旅游推介首站活动,来自20个省份、35个县(市、区)近百种特色产品参加现场展销。落实东西部协作财政援助资金4.4亿元,累计完成消费帮扶3.5亿元。三是开放性平台助力各族群众同劳动、共创业。打造包玲丽“石榴红”创业工作室、和丰“石榴红格子铺”等平台,孵化培育“咸创56+”等一批优秀项目,举办“鄞聚石榴红”创业分享会、“万有鄞力 籽籽向阳”人才交流会等系列活动20余场,累计安排近600万元用于支持丽水云和、温州文成等民族地区产业发展,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
四、打造共享“悦邻圈”,心理共识让各族群众“相守并相依”。一是联络联谊显温度。充分发挥以区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为核心的社会团体、社会组织作用,通过“鄞地榴声”工作室等平台载体,营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和浓厚氛围。如和丰社区秉持让各族居民扎根更有“温度”的理念,搭建跑步、越剧、烘焙等60个兴趣爱好社群,推出“社区一家亲”“心灵家园”等活动1000余场次,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归属感、幸福感。二是推广普及抓力度。实施青少年“筑基”工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连续四年举办“推广普通话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累计观摩达50余万人次;依托鄞州原创“文化四棋”优势,走进四川、新疆等地面向90所学校近5万名学生推广使用,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心理基础,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