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宗动态 > 工作交流
镇海区以“非遗”树立文化符号 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来源:镇海区民宗局  |  日期: 2024- 07- 02 09:37   字体:[ ]  |   |  【返回】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活态呈现和民族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镇海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充分挖掘非遗文化的内涵和潜力,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助力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非遗+教育”,搭建文化传承发展载体。开展非遗课堂公益培训,做好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文化礼堂”“三进”工作,举办中国结、面塑、髹漆金缮、虎头鞋等非遗培训320多期,惠及群众12000余人次。中国结、香袋、面塑、虎头鞋、剪纸、农民画等一大批优秀非遗项目在宁波大学、浙江纺织学院、仁爱中学、精英小学、乔梓学校、蛟川幼儿园等大中小院校或建立工作室、或开展兴趣小组班、或进行非遗专题课,进一步提高各族青少年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意识,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定期在总浦桥社区、后大街社区、西门社区、白龙社区等村社开展非遗活动。

“非遗+产业”,促进民族共同富裕先行。发挥政府政策引导和政策扶持作用,推动“非遗+产业”模式发展。2023年公布首批非遗工坊企业名单,共有11家非遗传承基地入选。将冻米糖、董生阳传统糕点制作技艺等非遗制作工艺与产业结合,组建“村集体+企业+生产加工户”共享经济联合体,促进非遗项目向产业化转化。将市场作为非遗文化传承的载体和传播的空间,在促进传统技艺传承的同时,拓宽各族群众就业渠道和交流平台,提升非遗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水平,带动各族群众就业增收。“非遗+产业”每年吸纳1100多名各族群众就业,拉动人均增收2万多元。

“非遗+活动”,深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开展常态化非遗文化展演活动,深入各镇街、各村社开展农民画、民族舞、船鼓、传统手工艺制作等民俗巡演,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感、认同感,营造浓厚的民族团结进步社会氛围。以非遗文旅为媒促三交,充分利用十七房4A级旅游景区、沿山路“77号”等景区和乡村旅游资源,通过举办乡村非遗文化节、汉服走秀、汉服巡游、龙狮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近2年吸引了约3万人次前来旅游消费,进一步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