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强化组织引领、强化服务保障、强化阵地建设、强化文化浸润“四强化”举措,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着力构建各民族共治共享、共建共赢、共事共乐、共居共学的社会环境。
一是强化组织引领,构建共治共享格局。以机制为保障,持续加强民族工作干部队伍建设,确保全区7个镇、街道均配备民宗干部。以培训强基础,加强300余名村社干部政策法规教育训,提升引导村社党员参与基层民族工作,有效提升队伍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切实增强各族干部群众“五个认同”思想,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服务效能。
二是强化服务保障,实现共建共赢未来。围绕“之江同心·石榴红”品牌开展服务民生、促进发展主题活动。持续深化志愿服务、阵地服务、文化宣讲等载体,开展“海天雄镇我故乡班会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微党课《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童心共筑中国梦”、“浸润成长·守望花开”家庭教育大讲堂等活动,不断丰富品牌内容。加大宣传推广力度,通过成效展示,提升“之江同心·石榴红”品牌在引领各族群众、促进交往交流交融中的知晓度和美誉度。持续深化服务内涵、创新活动形式,凝聚各族群众团结奋进力量,共同谱写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
三是强化阵地建设,绘就共事共乐图景。托党建引领,吸纳200多个共建单位和1100多名站点成员参与社区自治。鼓励一批乐于奉献、群众认可的党员居民担任互助站负责人,吸纳有一技之长的各族“党员能人”“草根领袖”80余人,成立民族文艺、左邻右里等工作室10余个,服务社区居民。按照“结构合理、规模适度、制度完善、功能完备”的要求,积极强化镇海区民族团结进步协会组织架构。组织开展“情牵你我,筑梦未开”乔梓学校爱心联动,传递民族团结温情,切实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服务效能。
四是强化文化浸润,提升共居共学氛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纽带,依托农民画、虎头鞋、剪纸、泥塑、船鼓表演、蛟川走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结合国庆节、重阳节等节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提升各族群众凝聚力,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各个街道发扬区域特色,结合“一村(社)一韵”文艺大赛,开展民族文艺展演、非遗美食集市。创新推出流动“石榴红”,以市集的形式融合宣讲、文化、服务、互动和共富等功能,将“石榴红”阵地及各项功能带到社区群众中去,首期市集吸引800余名群众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