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少数民族群众流动人口的特点,我们积极探索城市民族工作新途径,不断创新工作形式,丰富工作载体,拓展工作领域。积极开展民族工作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的“三进”活动。
“民族工作进社区”:依托社区资源积极做好服务少数民族群众的工作,选择少数民族群众相对集中的社区为试点,在社区工作的各个方面渗透民族元素。如北仑区芝兰社区创建民族学校,定期开展讲座,进行社会公德、诚实守信、文明礼仪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设立少数民族联谊中心,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交流、娱乐、学习的平台;建设民族公园、民族政策画廊、民族知识馆,让社区居民接受民族文化熏陶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开展各种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丰富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相融。
“民族工作进学校”:近年来,我市研究制定了《宁波市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和《关于在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通知》。编印了《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民族政策知多少》、《少数民族谚语》等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民族政策和民族知识读本,下发到中小学校,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以“学习民族常识、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学生从小根植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理念,促进各民族学生和谐相融、共同成长。
“民族工作进企业”:把城市民族工作作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的重中之重,在少数民族员工比较集中的企业和工业园区,对少数民族群众实施个性化服务,将服务工作纳入党建、精神文明建设、和谐文化建设等企业文化建设的范畴,开设少数民族知识馆和文化阅览室、专业培训班。通过岗前培训提高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同时,充分发挥企业在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素质中的主力军作用,引导企业党组织、妇联、工会组织主动关心、积极倡导少数民族群众参加企业、行业开展的“创建先锋号”、“立功竞赛”等活动,培养优秀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增强他们的社会荣誉感,使少数民族员工与企业同提升,共发展。
|